不纠结的快递不是好快递
[来源:《数字商业时代》 ] 2011-08-11 08:40:00 编辑: 刘扬 点击: 次
白天,快递仓库宁静、安稳,夜晚是它的狂欢。它的喧闹程度体现了一家公司的兴衰。
DHL宣布退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的当口,UPS宣布正式进入国内快递业务,顺丰的2011年销售额有望超过160亿元。此时,淘宝网快递包裹日单量超过800万单,中国国内快递日单量超过千万单。
这场正在发生的快递业变革序曲中,我们追溯到了某些起到一定关键作用的历史瞬间。2007年12月,国家邮政总局局长马军胜把阿里巴巴高层请到邮政总局,做了电子商务对快递业发展和影响的专题报告,台下数家大型快递公司的创始人纷纷列席。当时,王卫听到阿里巴巴公布的数字非常震惊:顺丰做得这么厉害,一天不过60万个包裹,淘宝一天就有300万个。于是就有了传播甚广的那句:“顺丰现在做电商物流是个死,不做电商物流,将来可能也是个死。”
这次风云际会后,作为电子商务下游产业链,中国快递格局开始加速变化。受到启发的陈平离开宅急送创办星晨急便,在“云快递”方向兜了一圈后,开始从头抓电商客户;顺丰开始不断尝试进入电商快递领域,但屡屡遭遇自身不适,他们甚至开设了电子商务网站“e商圈”,以研究对接电子商务的快递模式;圆通董事长喻渭蛟据说是“四通一达”创始人中最有“追求”的,为了提供电子商务货到付款(COD)服务,圆通力争把加盟转直营,但是回收两家站点后就没了下文。
做不做电子商务,加盟还是直营,中国的快递公司大多在为此纠结摇摆,他们苦痛的核心在于,快递这个行当不能靠生产一种产品就打遍天下,全要靠快递员一脚一脚跑出来,最终形成的企业系统,绵密、繁杂,牵一发则动全身,想在模式上有根本的改变比登天还难。更何况巨头们动辄都是数十亿的规模,其间利益纠葛无数。
1905年,《华尔街日报》曾经援引美国运通一位主管的言论说:“从目前的包裹量来看,我们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中国的快递行业每年正以50%的速度增长,2011年中国快递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其间有望诞生世界500强企业,但是以他们目前的发展阶段和中国快递业的大势来看,各家公司甚至尚在雏形中。
“黑”快递转正飞黄腾达
老物流人改弦更张顺大势
同样洞悉电商对快递影响的陈平,在经历对宅急送的改造失败后,以50岁知天命的年龄开始从零创业,这位中国资深物流人物,用自己所有的股份套现了2000万,创办了星晨急便。那一年顺丰创始人王卫不到40岁,顺丰年销售额接近百亿。
造化弄人,早年,宅急送主要做第三方物流,相对于当时的“黑”快递来说,是守法的阳光企业。宅急送在深圳的总部在两栋6层的办公楼房里,顶层还有宅急送巨大的LOGO。公司用的都是正规的铝合金写字间,还有空调。
快递不合法,王卫的做法就是尽量隐匿。距宅急送的总部不过几公里,是顺丰的操作间。走进一看不过是几平方米的小卖铺,拉开柜台,推开后门,转眼就时空变换,里面是十几米高、两三百米大的仓库。仓库密不透风,窗户都用砖砌死,桌椅都用五合板钉在地上,大灯在头顶上照着,300多个小姑娘弓着身子接电话,在深圳的夏日里汗流浃背,每三个人才能享用一个电扇。小卖部卖货的小姑娘还要担任地下交通站的工作,邮局的人一来,马上按下警铃,仓库的后门一开,小姑娘们就抱着电脑往外跑。电脑都是临时安放在五合板上的台式机,抱不动就扣工资。那个年代,就连行业里的人也看不清,快递业这种做法到底能撑多久。
当时,顺丰只做珠三角,分货的地方就在东莞郊区的鸭鹏,周围都是湖,几百辆摩托车密密麻麻围着。从各地收的信件背回来往地上一倒,分拣到不同的塑料筐子里。当时申通的深圳总部更是惨不忍睹,顺丰还算有个仓库,申通顶多算是个棚子。
那时宅急送规模做到全国,但是王卫上海不来北京不去,就做广东市场。快递一合法,顺丰马上到北京开分公司。“一公开做,邮局怎么打得过他呢。他积累了15年了!万事俱备,只需要大量复制,2007年顺丰收入从十几个亿一下就冲到了60多个亿。”陈平对王卫的策略很是佩服。
认识王卫的人都觉得他很沉稳。前几位的快递公司里,王卫是高中毕业,其他“四通一达”的创始人大都是初中毕业,文化水平最高的就是陈平,大专毕业。陈平评价王卫的成功,说他一是不畏书本,不畏经验,靠悟性建立起了一套体系;第二,他不急,什么事都循序渐进来,企业卡住了,什么办法能解决就用什么办法。用飞机运货,航空公司老落货,那试试包飞机,包了飞机发现也不能完全听我使唤,那就自己搞个航空公司。王卫做事都是顺其自然,自己悟。
对于这种江山变换的不甘,陈平决意转型。第三方物流做大了不过十几个亿,能超越中外运、中铁、民航快递已经很自豪了,但是和快递的规模没法比。陈平觉得自己太迷信经验,学日本的宅急便,以为复制成功经验就行了。那些年里他一直埋头创业,殊不知互联网十年变化的同时,国外的快递也发生了巨变。在陈平的新办公室里,挂着自己书写的“路遥无为”四个大字,他说以前太跟自己较劲,现在觉得更应该顺应大势。
星晨急便所处的办公大楼,是由两个顺丰的快递员负责。平日里需要快递一些发票或者合同时,常用顺丰。小伙子也跟星晨急便混得很熟,陈平有时候也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闲聊取经。星晨急便2008年刚搬进来的时候,这个小伙子骑一辆摩托车,天天风里来雨里去,2010年买了个破小面拉活儿,今年就换了个铃木小轿车,后备箱里装货,周末就带着老婆孩子出去玩。逢年过节,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老婆、爸爸都叫来,在楼下一边看货一边贴标签、抄代码。把去上海、去广州的货用麻袋装好,送到中转站。陈平觉得这种直营、低工资高绩效的小“承包”模式,非常适合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
外界对于顺丰成长的历史,经历了“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学不会”的步骤。在宅急送纠结于成长之困的陈平,想让星晨急便取顺丰之长,但是如今的顺丰又纠结在哪里?
改模式如釜底抽薪
如何做电商是个难题
玛萨玛索是少有的和顺丰有合作的电子商务公司,他们选择顺丰看中的是高价商业快递的品质服务,毕竟玛萨玛索的服装希望给用户传递一种品质感,当然,他们也考虑过联邦快递,价格不算高,时间也比较可控,但是因网点太少最终放弃。不过和顺丰的合作却充满纠结,起初顺丰显得很不乐意接这笔生意,公开的代收货款的手续费是5%,这甚至可能高过很多电子商务细分行业的利润率。
顺丰勉强接了活儿,这下轮到玛萨玛索抓狂了。电商通过系统下单后,顺丰的工作人员还要把信息重新录入他们的系统,这不仅费时间,延缓送货,而且容易产生错误,还涉及到信息泄露的问题。玛萨玛索希望能够对接顺丰的系统,但是这个问题沟通了半年一直都没解决,顺丰的工作人员甚至放话说:“不抄单,那么多人还不都要失业了?”玛萨玛索为此一直在“骚扰”顺丰,最终他们托朋友找到了高管才最终有了个了结。
玛萨玛索发现顺丰在做还是不做电子商务快递时显得很摇摆。王卫明知电商物流是块大市场,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挺进过这一领域,但最终草草收场。顺丰在快递行业做得那么好,凭什么就不能完整对接电子商务?事实上整个系统流程都是颠覆性的变化。先说揽收,现在是客户给顺丰电话,顺丰派人取件,上午收的货下午走,下午收的货晚上走,货车、飞机班次的节奏和运力都是因此而固定的。电商则是把包裹打好了,晚上五点快递取货,没有批次,而且不同电商发货时间不同,这样一来把顺丰原有的揽收、发货的流程打乱了,运力的匹配也会出问题。
其二,和电商对接在结款上也不同,做散客,一手收钱一手取货,今天收多少款,就知道明天钱要怎么花。电商是月底结账,这也冲击了原有的财务流程,又要涉及监控应收账款周期,另外还有资金周转问题,电商付款周期可能要三个月,这期间资金如何周转?需不需要从银行贷款?其三还要冲击IT系统。现在顺丰都是电话服务,统一培训好就能上岗,对接电子商务要成立专门的项目组,要派人进驻对方库房,客服人员要重新培训,签收体系也不一样。顺丰现有的IT系统花了几千万,近20年来陆续完善的,现在要改,可能不仅新的没改好,旧的也乱了。
另外,电商快递对时效性要求不高,但是要求准,比如可以两三天,甚至三四天之内送到货,但是客户说周末不在家,就绝对不能周末送,这也会打乱顺丰已有的节奏。同时,如果提供的不是次日达,而是两日达的服务,价格是不是应该更便宜,这是不是会反过来冲击现有的价格体系?这就是为什么王卫说,“做电商也是个死”。
相比较而言,淘宝开始迅猛发展的时候,四通一达的快递业务并不庞大,系统建设也不算完全,小船好调头,更容易适应淘宝的需求。淘宝成立的时候,找过顺丰,找过宅急送,也找过邮局,但是这几家都是直营,成本高,价格谈不拢。网络上也是个难题,比如淘宝上有个红枣卖家,就在一个小山村里,顺丰、宅急送做直营,不可能为了一个卖家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安插人马,四通一达都是加盟模式,只要在当地找个合适的加盟商,谈拢合作模式和价格,就能解决问题。如今四通一达半数业务都来自于淘宝。
如今顺丰开通了“e商圈”网站,经营IT产品,顺丰快递做配送,他们甚至还开通了名为“顺丰宝”的支付系统,有人说,快递公司向上延伸做电子商务,成功几率并不高,王卫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场试验,研究顺丰快递如何完美地对接电子商务。按照王卫近20年来发展顺丰的节奏,这场试验或许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人们一时很难摸清他们的目的和做法,但是这场试验一旦成功,第二个顺丰或将横空出世,其威力很难估量。
对于这种江山变换的不甘,已到知天命之年的陈平决意转型。办公室挂着他自己书写的“路遥无为”,以自勉。
-
亚马逊的三个顾客
在西雅图,亚马逊算得上低调。在其总部的办公楼...
- 联邦快递:骑兵的一天
- 亚马逊的三个顾客
- 百丽:传统企业触网样本调查
- 优衣库:非典型日企
- 亚马逊:中国本土化不图赚钱
- 国美:试水体育的背后
- 奢品电商YOOX在中国:不期望短期利
- 相宜本草:化妆品如何通过网络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