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苏宁并购红孩子,阿里回购股权,京东研发新广告系统

[来源:] 2012-10-08 15:33:27 编辑: 点击:

最近电子商务领域的热点频发,我们管中窥豹,努力洞悉行业发展的些许脉络,供大家参考。这不是一个研究报告,因为阿里和京东尚未上市,而电商不过是苏宁业务的一部分。

事件:

阿里巴巴完成20%的雅虎股权回购,
最近电子商务领域的热点频发,我们管中窥豹,努力洞悉行业发展的些许脉络,供大家参考。这不是一个研究报告,因为阿里和京东尚未上市,而电商不过是苏宁业务的一部分。

事件:

阿里巴巴完成20%的雅虎股权回购,引入中投和中信等私募国家队。

苏宁6600万美金收购红孩子,平台战略加速。

京东确认正研发第三方广告投放系统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集团近日完成对雅虎持有的20%股权的回购,回购价格76亿美金(63亿美金现金,8亿美金优先股,5.5亿一次性技术服务费),隐含阿里集团(不含支付宝)超过350亿美金。阿里回购的现金来源主要通过股东注资(中投,中信等新股东以及部分老股东)和银行贷款。在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管理层以及私募股东(预计私募股东的投票权会委托给管理层)将持有阿里集团45.1%的股权,软银持有31.9%,雅虎持有23%。

在新的架构下,预计董事局的构成不会改变,阿里管理层2席,软银和雅虎各一席,虽然软银和雅虎合计仍持有54.9%的股权,但董事局的构成和管理层超过远超1/3的股东投票权已经基本可以确保管理团队对阿里集团的控制,也为将来的资本运作打开了空间(在原股东架构下,如果阿里上市,而雅虎和软银在上市后不减持任何股权,则管理团队在上市后的投票权将会低于1/3, 雅虎+软银如果能够协调一些二级市场股东,可以推动任何事情,包括解雇创业/管理团队)。

在新的架构下,我们预计阿里集团未来的发展将会兼顾规模和效率,成长和盈利,投入和产出,同时也将会比以往更为严肃的考虑公开上市。阿里集团2011年收入23亿美金,净利润2.7亿美金,预计今年收入有望实现100%增长,互联网的平台效应下,利润增长超过收入增长的概率很高。介于其B2B业务有在香港上市的经验,阿里集团在2013年,选择香港上市的逻辑逐步清晰,渐行渐近。


苏宁电器

苏宁近日宣布全面收购母婴电子商务公司-红孩子,定价6600万美金,红孩子2012年预计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此次收购隐含红孩子的市销率(市值/销售)为0.4倍。我不不去探讨此次收购定价是否合理。我们愿意探讨两个问题:一是红孩子作为中国最早,也曾是中国最大的母婴电子商务企业,为何最终会沦落到被收购的地步。二是苏宁在积极进入电商之后,可能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所有分析基于行业格局和模式转型而非基于对苏宁业务的探讨)。

红孩子的衰落。

根据媒体报道,红孩子收入在过去3年几乎没有增长,在一个行业平均增长率超过50%的行业里,没有增长就意味着退步。中观层面,京东商城和当当网在今年相继宣布母婴产品月度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红孩子在电商行业里面临被边缘化的压力。从红孩子衰落,我们可以梳理出垂直/渠道型电商发展的相关规律:

a.    资本不可或缺,但单纯依靠资本投入,商业模式无法持续,无论是电商还是团购,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b.    营销不可或缺,但单纯依靠广告投放,流量不可持续.        

c.    如果没有品牌互动,中国缺乏纯渠道/垂直型电商的发展空间,在可预见的将来,电商业态将主要集中在:平台型电商(淘宝,腾讯),综合渠道电商(京东,苏宁易购,当当等)和品牌电商(凡客,乐蜂以及各色淘品牌等)。

三种业态会互相渗透和融合,如平台型电商会通过构建生态体系的模式更深层次的介入物流综合渠道电商会通过推进开放第三方进一步丰富品类,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平台型业务,而品牌电商有可能依托自身品牌延伸和扩张,并开放给相关品类,向垂直渠道延伸。

在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各业态都需尊重互联网用户为王的基本规律,提升用户体验,但同时必须强化而不是弱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渠道可以推动开放平台建设,但必须持之以恒的提升供应链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包括规模,成本,效率,品类控制等),而品牌则需持续强化用户对品牌认知,品牌的内涵,产品的品质和服务的人群细分等等。

在2009-2011/06的电商泡沫,在资本的驱动下,少数企业坚持了正确的战略,如京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喧嚣的价格战背后,始终在用户端追求客户体验,在商务端追求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乐蜂网体现了打造和呵护品牌的耐心和坚持;当当网在明确综合电商的定位下,结合自身情况,推动请进来(酒仙网,国美电器等)和走出去战略(已入驻腾讯网购)。

部分企业在意识问题后,即使进行了及时的战略调整,如凡客。但大部分企业(团购/垂直电商)已经错过了调整的时机,很多企业也丧失了自我调整的能力。红孩子不是电商并购的开始(2011年,腾讯收购了易迅网,投资了好买网等),但也绝不会是并购的结束。对于电子商务行业来说,苏宁对红孩子的收购谈不上是什么大事件,短期内不会改变淘宝/天猫和京东的领先地位,也不会改变腾讯,当当甚至国美在电子商务行业的既定战略。


苏宁不会比沃尔玛更优秀

2011年年中,在我们推出电子商务行业的研究报告之后,很多投资者咨询我们讨论苏宁电器做电子商务能否成功,苏宁电器是否具备投资价值。我们对苏宁电器没有研究,缺乏对基本面的判断,但我们的研究的确表明,苏宁电器在很长的时间内,对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都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标的。

即使强如沃尔玛(遑论百思买),在电子商务影响逐步加大的情况下,股价在数年内都没有任何表现。在谷歌(互联网)起步之后,微软数年不长,在苹果(移动互联网)启动之后,谷歌股价2年半不涨。这个不是一个行业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公司的问你题,这是科技业的规律,亚马逊和沃尔玛只是科技和实体经济融合之后的一个案例而已。

其实,沃尔玛在电子商务和微软在互联网不可谓不努力,而谷歌的移动互联网(安卓)战略甚至可以称为很成功。在一个大的产业格局变迁,破坏性商业模式面前,原来领先的企业经过一个大的战略转型,同时承担转型的成本,压力和风险都是题中应有之意。区别仅在于,优秀的企业跨过了转型这道坎儿,或者至少跟上(虽然不在是领导者)了产业发展的新潮流(在这个层面,我们看好谷歌,看好腾讯),而大部分原来成功的企业(诸如Yahoo, 诺基亚等)在新浪潮中折戟沉沙。苏宁电器的股价在过去一年大幅下跌,但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认为苏宁会比沃尔玛更优秀,沃尔玛2-3年没有完成的转型,苏宁也不会在1-2年就完成。


苏宁的战略格局和魄力好于百思买

苏宁的股价表现说明其经营情况远低于市场的预期,市场对易购的质疑之声也越来越重。但苏宁过去一年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表现其实好于我们预期。对互联网的陌生(宕机最频繁的购物平台),左右互搏,传统运营思维和激励机制,盈利压力,这些本就是苏宁进入电商应当承担的成本。

苏宁在过去3个月表现出来的战略格局和推进魄力要远强于沃尔玛和百思买,包括线下去电器化,易购平台化和此次对红孩子的收购(在这种战略格局下,整合风险和并购成本都已经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2011年腾讯对电商的投资也曾引起市场无数质疑)。对百思买,甚至沃尔玛的研究表明,因为股东也基本实现了社会化,且主要是职业经理人管理,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第一诉求都是盈利,面临电子商务的第一思维都是鸵鸟政策,而亚马逊过去几年的重点放在了数字媒体,云计算等科技创新上,在在线购物领域也采用了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并没有发动激烈的价格战(从另一个角度,亚马逊的利润率也不允许其采用更为激进的定价策略)。

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将苏宁积极进入电商业务看作是是京东挑战的回应,但我认为,对其战略更有效的评估是:苏宁在骨子里仍是一个家族企业,一个创始人管理的公司,企业家精神犹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企业家的自我面前,二级市场股东的即期利益-对利润的诉求-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是公司的战略重点所在,虽然投资者和公司在股价方面利益高度统一。


正确的战略在传统行业也许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在互联网行业,仅仅意味着你有玩下去的资格。没有采用激进战略时,线下企业感受到的往往是郁闷,增长放缓,市场份额增长乏力,但采用激进策略之后,痛苦才刚刚开始。

预计很多矛盾会加剧,左右互搏(线上线下同价??意味着线下盈利基本清零),供应链管理效率(要改变目前类地产经营模式,缩短供应商账期-目前过百天),很多问题会更为突出,品类瓶颈(京东目前品类超过150万),开放平台建设(对IT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如何向互联网企业,从管理团队到工程师实现全员的激励(这和线下企业仅仅激励高管差别巨大)。而这种痛苦的背后同时又面临目前低迷的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很多投资者对张近东的财富充满信心,但在规模,成本和效率都处于劣势的阶段(1-2年),我们能看见的只可能是财富的消耗,而不是财富的价值。

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我们不会比企业家更为了解企业的发展。你以为blackberry抓住了智能手机,其实它没有;默多克以为Myspace抓住了社交网络,其实它也没有。谷歌和Facebook都提出了清晰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在媒体为它们喝彩的同时,美国的投资者却选择了用脚投票。当我们看不清楚的时候,让我们相信时间,等一等,除非你真的认为已经跌无可跌。


京东商城

京东商城在今年明显推进了(POP)第三方平台的建设,在线上和线下基础设施都明显领先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提升用户一站式购物需求和更佳用户体验,开放平台是综合渠道电商向平台电商升级的必经之路。以美国亚马逊为例,2011年,其第三方平台产生的GMV已经涨到全平台GMV的35-40% (金额超过300亿美金)。

当然,通过推出第三方平台,包括引进广告体系,提升现有资产的变现效率,有利于减少公司前置投资的压力,尽早实现盈利。相比苏宁易购和其他小规模的渠道电商,京东在对互联网用户消费行为的理解,IT系统建设,线下基础设施规模,平台综合效率和成本方面处于领先,在管理架构方面更为清晰和扁平化,所有这些,都会构成支持京东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当然,无论是京东还是苏宁,要建设一个有竞争力的第三方平台,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必然要面对已经建立的天猫(淘宝)体系的竞争压力。

当然,以我们对互联网的研究经验,同一模式下,往往会出现赢家通吃,但不同模式一般可以共生发展。


电子商务并不完美,但作为一个完全市场化行业的一部分,在压力下创新,在逆境中成长本就是互联网的真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