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团购:不应成为本届3.15的靶子
[来源:] 2012-10-08 16:12:44 编辑: 点击: 次
3月10日下午,赛迪网举办了题为“消费与民生 直击团购业”的线下沙龙。 徐祖哲、刘兴亮、胡延平、陈晓羽、米晓彬、朱翊、何玺、于刚、陈国华、马继华、谭晨辉、郑化锋等业界人士参与了线下讨论和发言。 从政策层面,2010年,政府启动了“亮剑”行动,针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行为进行打击和治理。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网络购物领域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1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1年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这意味着政府在有意通过整顿的方式规范网购行业,但整体上对电子商务行业是持积极支持态度的。 面对日益临近的3.15,阿里巴巴自爆家丑,进行了“自宫自残”;淘宝宣布再投2亿消保基金。团购行业也纷纷启动针对消费者示好的市场举措。 现今坊间盛传,今年3.15,网购,甚至团购将首当其冲,成为曝光重点。 但在笔者看来,传统网购(B2C、B2B、C2C)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充分的暴露了大量问题,例如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例如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尤其是淘宝、阿里巴巴为盛,这些都是应该被积极曝光、打击和治理。但对于仅在国内存在了一年时间的团购行业,主流媒体还应该稍微“淡定”,政府部门应该允许这个新生业态再发展几年,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原因如下: 首先,据最新的统计数据,仅一年时间,国内团购站点已经超过3200家,团购用户超过3000万人,如此疯狂团购的背后,充分暴露的是民生问题,团购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原因是低价,正因为当下物价飞涨,国人并不富裕的民生现状,团购才能够迅速流量并大行其道,团购的出现和火速发展深刻的反映了当下社会经济的失衡问题; 其次,传统的网购行业体现的是一种“宅”的文化现象和消费浪潮,而团购行业代表的则是走出去消费的阳光健康生活态度,和“宅”相比,后者更应该提倡; 再次,团购行业的低门槛造就了欺诈性团购和消费者投诉事件屡屡被媒体曝光,但整体而言,团购市场的竞争比拼的是现金流、线下商家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社区化区域型网络用户消费行为的打包和调动,从这个角度来看,主流团购企业的良性竞争,会很快淘汰不合格的团购站点; 复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网民已经逐渐习惯了在网购之后进行消费体验的分享和传递,对于欺诈性的团购站点或消费者投诉,会在互联网上逐渐累积,普通网民在团购消费前,只需要稍微借助搜索引擎,就可以快速甄别一家站点的服务或质量是否存在瑕疵,用户消费体验分享式传递,也能够快速淘汰一批用户口碑和服务质量较差的团购站点; 最后,团购企业的良性治理和规范,应该先从企业做起,既然产品存在三包,团购作为服务,为什么不能有三包?只有主流的团购企业积极从企业服务标准提升的角度,严格要求自身,逐渐在行业协会的牵头下,将企业标准逐渐行业化,最终甚至立法化,这样递进式、自下而上的规范和淘汰才是良性的。如果说团购业态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话,那么其成熟发展至少需要经历3-5年的时间,过早的否定和管控,势必会扼杀这个新兴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