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不信权威信网友?(图)

[来源:] 2012-10-08 16:14:46 编辑: 点击:



我们应该相信谁?

昨天下午,锦湖轮胎在央视节目中发布道歉声明,表态召回违规产品;而就在一周之前,这家企业还曾在第一时间用官方检测结论强硬质疑3·15晚会的曝光。

与此同时,双汇产品在多个省份



我们应该相信谁?

昨天下午,锦湖轮胎在央视节目中发布道歉声明,表态召回违规产品;而就在一周之前,这家企业还曾在第一时间用官方检测结论强硬质疑3·15晚会的曝光。不信权威信网友?(图)

与此同时,双汇产品在多个省份未检出“瘦肉精”的官方质检结果相继出炉,而“瘦肉精”几成行业潜规则的新闻报道却让人们胆战心惊。

各种权威检测结果仿佛成了企业手里的一把“好牌”,变幻莫测的“戏码”不断腐蚀着信任的空气,对“权威”越来越不感冒的消费者们开始把目光投向那些素昧平生、只是用鼠标和键盘发声的“网友”们。

套着白大褂的“专家”一脸真诚,

说话都是濮存昕的范儿,结果却一地鸡毛

但凡有朋友出国,马上就托人家代买荷兰品牌的幼儿奶粉;孩子用的香波和面霜也都定期从网上代购日本产品,有时还要搭上昂贵邮费……专职家庭主妇王蓉每天的衣食住行样样不敢马虎。为什么不简单点、便宜点购买国货?自找麻烦的王蓉和那些在境外抢购奶粉的妈妈们有着同样的答案:不敢相信。

王蓉(为了孩子回归家庭的专职主妇):

大家以前一直都特相信权威机构,特信专家的话,后来我转过弯儿了,谁就能证明“专家”不是“砖家”,权威机构一定权威呢?你还记得以前的牙防组吗?多权威啊!“专家”穿着白大褂,一脸真诚,说话都是濮存昕的范儿,我特相信,结果呢?一地鸡毛!

靠什么甄别?靠3·15晚会肯定不够,一年就一次,要是一个月一次还差不多。像每周质量报告啊,还有报纸上登的下架商品名单啊,我都看,有的还剪下来,这些都是告诉你不买什么。至于买什么,平时我经常浏览两个亲子论坛,里面有很多讨论儿童用品的帖子,参考一下姐妹们一手的心得体会,比专家坐而论道靠谱儿多了!

批注

最近,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公布的抽检结果称,23个品牌的24种奶粉样品,均符合标准,且进口奶粉和国产奶粉并无明显差异;但就在这则新闻的网络评论中,仍然有许多疑虑:“当初的三聚氰胺不是也没检出来吗?”

2009年,“强生婴幼儿用品在美国被检出有毒物质”引发争议,随后国内质检部门和药监部门公布了两个并不一致的检测结果。消费者“被逼到了一个赌徒的境地,就是你扔硬币吧!”央视主播白岩松如是说。

一两个网友的话未必可靠,

有技术含量的“真相帝”更可信

先问朋友的意见,再去专业网站看评测和试片报告,最后到购物网站看用户评价这是数码爱好者刘正波每次淘换新品的固定流程了;从出门吃饭到看电影,甚至预订酒店,他都会参考来自网络上的各种评价:“浴室和房间之间的墙是一片玻璃,上厕所一点儿隐私都没有”、“电视机和网线都在客厅,不能躺在床上看电视”……在刘正波看来,这些消费者在网站上现身说法提供的一手细节,是任何权威排行榜都无法提供的。

刘正波(每次出手购买“大件”之前必然广泛寻求身边朋友的意见):

要从兜里往外掏钱的事儿,也不能轻易就信任一两个网友,必须要一个数量的累积。因为你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可能只有一次购买机会,如果不巧被他买着一个不好的,他可能就会到处唱衰这个牌子,保不齐还是竞争对手故意来抹黑的。

还有一种网友我觉得比较可信,就是所谓的“真相帝”。这些人在某个行业里干过,他们的发言技术含量明显会高很多。我曾经看到一个“真相帝”的爆料帖,说买手机之类的数码产品最好不要买刚上市的那一批,因为新型号的机器虽然内部也评测过,但没有大规模使用,缺陷不能充分暴露,性能不稳定;不如买第二批、第三批上市的货,虽然不能尝鲜,但是改进之后东西的质量更好。虽然我也不确定这个说法的真假,但至少很有道理。

批注

“真相帝”:网络用语,泛指那些知道一些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事情的人。其中“帝”含有一种戏谑的语气,一般有达人、强人的意思。

如果商场也有这样的评价系统提前看看就好了

“我现在在网上买东西的一大乐趣就是看评价。”淘宝一钻买家(表示成功交易251次以上)小陶说,“卖家的描述都言过其实,必须得看买家的实际感受。我有次买搪瓷壶,打开后发现掉了一大片漆,给了中评,结果晚上就接到卖家电话,说马上补寄。如果去商场买东西也有这样的评价系统能提前看看就好了,不用买回去洗了才发现缩水掉色,还没法退!”。淘宝、携程、大众点评……这些主流电子商务网站,都设置了用户评价系统。那么,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可能推广吗?

曹平(淘宝网消费者事业部资深经理):

虽然线下的交易和线上不同,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还是可以呼吁一下,把线上的评价和线下的交易结合起来,因为线上买卖的人在线下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们最初做这个评价体系,是为了克服网购的弱点。网购和线下交易的最大不同,就是不能当面交易,这个特点减弱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所以,我们想用这个机制对买卖双方进行约束。

真的用起来并没有这么简单,在后来的运行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问题。比如2008年的“恶意评价”问题,我们就做了一个投诉平台,让专人去判断处理是不是恶意评价、是不是涉及不正当竞争;还有“炒信”(即卖家通过虚假交易,获得信誉积分),我们现在通过举报和系统来排查,规定同一个买卖双方在一个自然月里的交易,只有前六个积分有效。总之,需要不断优化。

批注

在淘宝这个国内目前最大的网购平台上,买卖双方互相评分的标准被分为好、中、差三档,100%好评是很多卖家追逐的目标。“要是刚开的小店,碰上中评差评,那就完了,我以前就因为中评放弃了一个账号。”一个已经四钻的卖家向记者感慨。

全国人大代表、志高空调董事长李兴浩在制作关于信用查询系统的提案时,就曾经参考过这个网购平台的信用评价机制。

建系统关键在谁管,

商家自己玩儿,肯定把差评都删了

“要是让超市自己建一个信用评价体系自己管理,它会把骂它卖假货、标价有误的反馈给放出来吗?”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了3年多的徐建(化名),早已熟稔了网络上的各种“公关”手法:“现在的企业都精明着呢!别说天涯、猫扑这样的大论坛,就是地方性的社区站点,也都能监控。发现负面的帖子之后,马上会找公关公司去活动删帖,这已经是常规操作流程了。”

徐建(公关公司职员,入职三年来,在网络上的各种“公关”一直是他的重要工作):

建一个评价系统技术上容易,但关键是谁来建、谁来管呢?凡是现在大家信任的这些平台,都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不信你让淘宝试试,卖家自己玩儿,差评肯定都给删了!微博上好多名人还这么干呢!

现在稍微有点头脑的企业都不会直接发小广告,越是特别长的、特亲切可人的网友“推荐”帖子,越有可能是企业请的写手,谁费这么大劲儿白替人说好话啊?很多公司的营销策划方案,直接就列明了要找多少人、在哪些网站、以什么频率发什么规格的帖子……

淘宝上刷信誉、微博上买粉丝,都有明码标价;还有点评类的网站,你连交易是不是真的发生了都不能确定,老板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员工注册几个账号,每天发几条去夸自己。完全没有门槛,太容易作假了。反正没有一个强力的第三方,建了这样的系统意义也不大。

[回首]

曾经的“权威”们

全国牙防组

这是一个至今都让消费者们记忆犹新的名字,直到被法学博士告上法庭,这个每天活跃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中的“权威”认证机构才引发了人们的质疑。许多买牙膏一定要选牙防组认证品牌的消费者如梦初醒:原来这个“权威认证”自己还没有被权威认证呢!

3·15标志认证

一直在消费者心目中极具公信力的中消协,在2006年的“欧典事件”中权威受损。中消协从2000年开始推出的“3·15标志”,一度深受消费者推崇。然而,连续六年被获准使用“3·15标志”的欧典这个曾经标榜德国出身的高端地板品牌,不过是中国本土出品的贴牌商品。当时,央视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1%的人表示“欧典事件”后,再购买商品时遇到“3·15标志”,不再信任。从此,“3·15标志”被停止使用。

广告“专家”


在A电视台某糖尿病药品广告中的医学专家“孙仕友”,在B电视台是纪念钞广告的钱币专家“孙云”,在C电视台中又化身中国男性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吕青”教授……2009年,一个神奇的“变脸专家”被网友用大量电视画面截图“抓”了出来。

随后,一些在广告里扮演专家的专业演员们也纷纷“显形”:某电视剧中刑侦专家的扮演者,竟然分别在多个电视广告中扮演了骨病专家“王志伦”、性病专家“郭明鱼”、医学博士“张中和”等角色。

原来所谓“权威专家”,不过是一个角色。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netease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