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三大渠道”争夺战持续

[来源:] 2012-10-08 16:26:13 编辑: 点击:

2010年,是中国概念股疯狂IPO的开始之年,2011年则会延续这个势头。在一波又一波的上市潮中,仔细盘查一下,2011年的互联网竞争将主要围绕社交网络、搜索、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四个领域。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热

2010年,是中国概念股疯狂IPO的开始之年,2011年则会延续这个势头。在一波又一波的上市潮中,仔细盘查一下,2011年的互联网竞争将主要围绕社交网络、搜索、电子商务、移动互联四个领域。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热点,比如网络视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之类,但从量级上说,前述四大领域,前三项是渠道类的,后一项则是未来战略布局类的,显然不是一城一地的战术问题。

 

社交网络:厮杀最激烈

基本上,每个人都意识到,互联网今后将是人的网络,而不是仅仅只有信息。在中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社交网络是腾讯QQ。这家专注于“人的渠道”的数字公司,在前一阵子市值刚刚被百度超过,但依然是国内顶尖的网络企业。

不过,Facebook和Twitter之类新的社交网站兴起后,对国内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Twitter的国内C2C(Copy to China)版本是微博,其中更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来得最为成功。一般意义上以为,从用户角度而言,腾讯微博多,而从影响力角度而言,可能新浪微博更为出色。

至于Facebook的C2C版本,可能学得最像的是人人网和开心网,但显然发展势头并没有微博那么迅猛。但很多人遗忘了“腾讯朋友”这个服务,在我看来,这其实是最像Facebook的一个网站,而且,背靠腾讯大树,有足够的实力和时间慢慢磨出一个庞大无比的网络来。

事实上,腾讯微博和QQ这款IM工具重叠度很大,腾讯自己在产品取舍上相当矛盾:一方面不想让新浪微博吸引用户注意力,一方面又担心腾讯微博会转移掉QQ的用户——而后者,是腾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腾讯朋友和QQ的冲突性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强烈,因为腾讯朋友的应用架构是重型的,而腾讯微博和QQ一样,偏向于轻型。

社交网络在中国,远没有到说“类Twitter服务一定会胜出类Facebook”的份上。一方面,人人网已经上市,开心网也在谋划,腾讯朋友更是有足够的实力,另外一方面,至今没有找到微博的有效商业模型。2011年,绝对是社交网络激烈比拼的一年,厮杀会非常好看。

搜索:并非完全垄断

基本上,就“搜索引擎”这个特定的名词而言,并无太大的悬念:百度依然会成为垄断者;竞争者们更多的是分食谷歌留下的空白,而不是替换百度。但就搜索这个广义上的信息定位服务而言,不见得是百度依然称王。

Google其实是付出了真金白银才获得了检索Twitter上信息的资格,在这个基础上,才做出了“即时搜索”。而至今,Facebook并未向Google开放信息,却转而和微软的必应搜索合作——后者是Facebook在北美的惟一指定搜索商。在国内,有市场传闻说,新浪微博要向百度完全封闭起来。这则传闻是否准确不重要,重要的是,即时搜索这一块,微博平台,比搜索引擎更来得“近水楼台”。

基于隐私问题,SNS网站也不会轻易向百度敞开大门,我的判断是他们更多会在站内做搜索。于是,搜索引擎的较量没有悬念,但人们使用搜索这个服务时,可能未必就会动用搜索引擎。比如你想找一个朋友的一篇过往日志,很有可能,就在一个SNS网站里完成了。

社交网络的搜索,和搜索引擎的搜索,其排序依据很有可能是不同的。后者的排序方式被称为“客观搜索”,也就是根据网站的权重度进行排列。而社交搜索,你的好友的信息会排在前头。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更愿意听朋友的建议而非素未谋面的专家建议相一致。与社交网络“人的渠道”的定位相对应的是:搜索,是信息的渠道。

电子商务:新模式抬头

电子商务就是“消费”的渠道。基本上,它与前两者构成了互联网上最基本的渠道功能。而我这里所提的电子商务,更多的是平台类电子商务,而非单一售卖类的B2C。

平台类电子商务上,淘宝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淘宝商城。2010年该商城的流水,是2009年的四倍之多,在去年12月,已经达到了整个淘宝超过10%的流水份额——而这个平台不是免费的,开店者需要交给淘宝5%-15%不等的交易佣金。可以这么说,淘宝商城已经帮助淘宝确立了商业模式。

但其他平台类电子商务企业并非一点机会都没有,B2B上就依然有竞争的可能。虽然阿里巴巴名声极响,但更多是在舆论层面上。在电子商务最重要的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上,阿里巴巴的优势在于信息流,而非后两者;现金流方面,海外购买者使用PayPal比支付宝更多;而关于物流,阿里巴巴同样面临难题。

在过去的一两年中,关于阿里巴巴模式是否过时的讨论其实很多,一些跨国B2C正在蓄力崛起中,比如兰亭序和大龙网,而阿里巴巴前一阵子高调地让高管下台,其中不乏业绩平平的原因。

移动互联网:客户端渗透

移动互联网上,现在很难说有什么成型的商业模型,我不太认同在2011年就有数字公司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很惊人的利润。但2011年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布局阶段,而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客户端渗透方面——这个客户端,可能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收入,但它一旦成为用户广为接受需要安装的客户端,未来的机会会极大。

在移动市场上,国内桌面巨头其实优势并不大(除了它们比较有钱以外),中小开发团队如果能够吸引到一定的风投,在这个市场上同样存在机会。

另外,要注意到,移动市场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两个部分,可能能够抢先实现商业收入而不仅仅是布局的是平板电脑,而非手机。因为手机上有太多的旧有使用习惯,而平板电脑是一种全新的产品。但长久而言,我认为平板电脑作为一种数字设备的寿命期并没有手机长。故而,移动市场上的角逐,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始于平板电脑,热却热在手机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