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的死亡与复活
[来源:] 2012-10-08 16:54:58 编辑: 点击: 次
不是缘于文化专制而是基于技术形态的改变,中国书业已面临第二次严重危机
实体书店在大规模死亡。欧美书店掀起倒闭浪潮,以前遍及巴黎大街小巷的书店,这几年都从街面上消失了,犹如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文化飓风。美国连锁书店博德斯最近宣布倒闭,上万名员工丢掉了饭碗。
中国实体书店的命运,比西方更为悲惨。除新华书店能靠垄断和卖教辅而长期维系,大多数民营书店都岌岌可危。在过去十年间,半数书店倒闭,其中包括上海思考乐书局和席殊书屋、老牌的北京三联书店、号称“全球最大全品种书店”的第三极书局、实力雄厚的外资贝塔斯曼等等。就在两月前,北京风入松书店被迫谢幕,上海的季风书园也在风雨飘摇之中,前景昏暗。
书店大规模倒闭的原因,是它们面对文艺复兴以来从未有过的多重打击。纸张价格不断上涨、电子书的问世和普及、大规模的网购和快递模式,都导致店面购书的衰落。
新的电子媒介,具有传统书媒无法比拟的优势:销售成本大幅下降,给读者带来大幅度的让利空间。网购和速递创造了更大的便捷性,读者无需亲自前往路途遥远且书种不全的书店,省钱省时。这对于那些购书困难的中小城市居民,意义尤其重大。
这其实就是地球文明的局部转型。华夏帝国的“四大发明”,正在丧失其最后的魅力。盘点一下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四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是传统印刷术的消失,铅字排印机成为废铁,发生在20世纪的90年代;第二次是传统纸质印刷的衰微,电子书大规模面世,并以微计费的方式维系运营,发生于21世纪零年代;第三次是书店经营方式的衰微,网店大规模涌现,网购和快递式物流成为主流,当当和京东的价格大战成为戏剧性的标志,发生于十年代的开端(2011);第四次是苹果iPad的迅速普及,精美的界面和多维阅读的快感,彻底颠覆了纸质图书的传统,这一事变几乎与第三次同步,它显示了文明转型的加速效应。所有这些变化构成纸质图书的巨大灾难,成为我这类老派读书人的永久惆怅。也许只需三五年时间,纸质图书就会沦为微众的工具,被大众所彻底抛弃。
传统读书人的乐趣,是80-90后难以理解的。书和油墨所产生的香气,翻动字纸时的质感和响声,都是制造纸面阅读快感的源泉。电子阅读之际,手指在iPad屏面上轻触和滑动,制造了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快感,但这快感不属于农业/工业时代,仅属于电子时代,它的特征就是与自然物的深度隔离。在纸质阅读被彻底终结之后,人类与大自然母亲的距离将变得更加遥远。
回顾现代中国的实体书阅读史,犹如在讲述一个匪夷所思的神话。在图书遭到全面禁毁的时代,除了官方指定的政治读物,如毛选和马恩列斯著作,绝大多数书籍都被列为禁书。于是,读书成为秘密的冒险,犹如一场精神囚徒的越狱行动。在“文革”后期,就连窃书都成了一种伟大的潮流。几乎所有读书人都有窃书的光荣经历。这种被文化禁忌所塑造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在窃书方面,道德感总是让位于阅读的渴望。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的一句台词,成为人们彼此鼓舞的励志格言:“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如果当年没有广泛的秘密阅读,“文革”后的启蒙运动就无法展开,因为正是这些自我启蒙的先驱,成为后来启蒙他人的精神导师。
然而,当时没有任何人能料到,不是缘于文化专制,而是基于技术形态的改变,中国书业尚未走向成熟,就已面临第二次严重的危机。在数码技术时代,传统出版业、实体书店和纸质阅读如何生存,成为所有图书从业者的最大难题。
我家附近有一家叫做“尚书房”的小书店,它跟大多数书店一样,所赚的利润连房租都无法冲抵。店主后来把小店重新装修,弄成一个以喝茶为主的书吧,里面摆放沙发和中式家具,而以书架分隔出一些小的私密空间,以便顾客阅读、上网和密谈。除了经营茶和图书,店主还在夜间举办各种专题沙龙,邀请社区名人作主题报告,与读者一同品茶、论书及观看纪录片,形成中产阶级的社区交往平台。店主经营的已不是单纯的图书,而是跟阅读相关的生活方式。这种营销理念的变革,开启了未来书店生存的全新道路。
作者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