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开始不装逼的陈凯歌与不得不装逼的其他

[来源:] 2012-06-26 08:50:00 编辑:李岷 点击:

如果不告诉你任何背景、你也别看片
如果不告诉你任何背景、你也别看片头,直接“盲看”电影《搜索》,结束后让你在几位导演的名字中猜是哪位导演的作品,我觉得十之八九的观众第一时间不会选到“陈凯歌”。
昨晚,朋友吴声小范围请一些媒体朋友在公映前提前观摩此片,看完后我想说的第一句 话就是:陈凯歌不装啦!

这不是一部什么了不起的、伟大的片子。这么说,陈导估计不乐意了。可正是因为它放弃了要去“成为”伟大的想法,它讲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让人愿意踏踏实实坐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觉难熬,觉得时间还挺快,觉得这故事讲得流畅、剧中人你哪怕不喜欢你也能理解。实现上述观影体验,是比“伟大”更符合普通观众需求的追求。“伟大”是供人拜的,大多数人花钱到电影院里是来“看”电影,而不是“拜”电影。如果能做到既好看又伟大,那自然再好不过,可是此前有些电影工作者是一打头一门心思就奔着“伟大”去的(是的,他们可能是令人尊敬的“拜电影教”,而且假设观众也是),而技术层面又实现不了好看流畅,所以那个拧巴费劲哟。

除了少数局部——比如结尾,“高圆圆”对着“赵又廷”镜头转过身来展露笑颜:“我想的是,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背过身去,半晌又转一次、笑一次,缓缓补充道,“每一天”,让人觉得这跟《赵氏孤儿》里结尾“葛优”慢动作牺牲画面有一拼,都是导演想煽情、想让观众理解中心思想、人物内涵的败笔——除此以外,《搜索》的绝大多数情节、场景与台词,与普通观众的经验相比,没有突兀感。
姚晨演得尤其不错。
高圆圆在这里面的确很美,但稍有点花瓶化了。

在放映结束后与陈导的交流中,我问他:你是在这部片子中放下了你以往每部片子里都有的野心?他回应说:是。“殿堂”是几乎所有学电影的人都想追求,但这次我想放下“殿堂”讲故事,所谓“接地气”。

但陈凯歌终是有他摆脱不了的“关怀”在里面。比如他会说,影片结尾沈流舒老婆要离婚并搬家,是“娜拉出走后怎么办”;比如他会说,“沈流舒寄寓着我对‘资本’的态度”;比如他会说,“这是我的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
确实,影片中的三个女性,都显而易见凝聚着导演对女性的关注、理解与同情,她们在这两小时的电影世界里,是推动情节的主角、是串连各种要素与情绪的枢纽,男人都像陪衬。尤其,陈凯歌在说到王学圻演的沈流舒的“冷暴力”、说到对这的厌恶与不可接受时,差一点就要开始激动。(说到这里,沈流舒还真像《雷雨》中的周老爷,看来“资本家”近百年来在中国艺术工作者心中的形象没大变过。)

不过凯歌导演没有机会继续激动下去,因为昨晚交流的话题很快从电影内容与主题的探讨,转移到此片的互联网与媒体概念、直至网络营销上。
昨晚在座的估计都是业余影迷,也不是娱乐圈人士,共同相似的背景是商业媒体与互联网背景,自然对《搜索》中的互联网与媒体背景会比较留意。有的人对陈导提出异议:是不是把互联网的负作用展示得太集中突出了,没有表现互联网正能量一面?同时,制片方也担心:此片会不会引起媒体界人士的抗议?(他们当然很担心,得罪媒体人这片子怎么卖呀)
在我看来,都没必要这么敏感吧?互联网与媒体之恶言恶行恶状,其真实情况只会比此片展示得更严重,而不是被此片夸大。就算,互联网与媒体有阳光另一面,陈凯歌们为什么一定要对展现此面负责?部分观众在此有可笑之处,一方面希望导演走下神坛,一方面又要呼吁艺术工作者遵从各人认为的“政治正确”。
在这电影中,互联网也好、媒体也好,不过是个讲故事的道具与背景。而已。
各种人类在这个社会与时代中不由自主、缺乏自我察觉的异化,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吧。

是的,本人又可笑的严肃了。在因为说到网络传播而突然变得热烈的交流现场中,我疑心每部片子都需要把全国巡回、媒体轰炸、微博营销这一套手法走一遍才有望票房冲亿的套路,是不是也是种异化。当导演已不装逼、已放下、已用流畅自然的手法去讲好一个故事后,种种营销与推广手段却并未换个打法,依旧跃跃欲试、依旧费尽心思琢磨着为一张平静朴实天然的脸去涂抹什么样的脂粉、造出什么样的噱头、装出什么样的牛逼,而且这些手法可能也是迫不得已(否则无以实现商业回收与回报),我觉得这里面多少有些错位与荒谬。营销有必要,但什么样的营销路数对应什么样气质的片子,却似乎不是大多数人所想。《失恋33天》是大卖了,但在营销手法与路数上,它一定是《搜索》的范儿与样本吗?
昨晚将近11点,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蓝秋绽放”、关注为零、粉丝为个位数的ID,发出了“她”的第一条微博。


本文由李岷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09/1.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