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知心怪蜀黍NO.20 关于Instagram的若干问题与臆测

[来源:] 2012-06-26 09:21:00 编辑:纯银 点击:

问:玩instagram两周,因为轻松可以拍
问:
玩instagram两周,因为轻松可以拍出漂亮的照片,让俺从一个从不拍照的人开始热爱拍照
被产品黏住的同时,有几点疑惑请大家赐教。问题较多,请挑选你喜欢的答~

1.作为一个新用户,如何浮出被发现?
热门的资源有限,且难度高(照片在短时间内达到20个like数量)。对新人不可能。
通过#标签把自己的照片聚合到某一主题中,小白用户不会用。
没有“编辑”角色,一些好的摄影师不被发现,关注度低。
新用户难被发现,曝光率低,使用的积极性会被打击,成长缓慢或者流失。
而微博可以在热门话题中发个微博就将自己曝光。
instagram是如何解决的呢?或者说这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很多用户都是通过facebook和Twitter导入了关系,不缺少关注?

2.instagram很精简,以至于没有转发RT、分享share到其他社交网络的功能,但这是为什么呢?
转发和分享促进了信息在站内和站外的流动速度和范围。也扩大了信息生产者的影响力和粉丝群。
但为什么instagram没有这个功能呢?
现有的赞和评论把全部信息都聚合在作者的一张照片中,加上搜索功能极弱(入口藏得很深,在个人中心里;只能搜索标签,不能搜索关键字) 基本上每张图片就是一个信息孤岛么..
照片难被发现,曝光度低,使用的积极性会被打击,成长缓慢或者流失...balabala

3.为什么在上述情况下,很多低质量用户的粉丝数很多(即时他只有几十张很一般的照片,且每张照片的赞和评论的数量很高)

4.交互方面:
a.热门为什么没有采用常见的下拉自动加载,而是提供一个手动刷新的按钮(缺点:效率慢且不能找回上一页的照片)
b.单张图片浏览时,为什么不能左右滑动,切换到该用户的上一张/下一张照片?(而是需要返回缩略图,在查看另一张图)
c.为什么不能下载或者查看大图(有的想保存在本机,有的想做壁纸。至于美女图,需要放大,你懂的)
d.如上面所说,为什么搜索的入口很隐秘,导致使用率极低(对俺),放在热门的顶部不是很好?

5.为什么不做Web端?
是因为团队人数有限还是需求不强烈?

6.instagram整体很简单,是什么达成了其成功? 
适合时机的刚性需求(手机拍照美化,Twitter分享等)?精简的体验?高质量的滤镜?还是产品初期运营出来的“文艺气场”?

---------------------------------------------------------------------------
答:

关于具体的产品,又不那么小白的问题,是我乐意回答的。

恰好在几个月之前,我写了一封邮件谈对Instagram崛起的看法,摘录如下:

Instagram大概是2010年9月推出,我10月开始玩,当时很快迷上它,三个月后热情冷却。我理解中的Instagram的突破口在于:

-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滤镜
-简洁优雅的交互架构,上手快,焦点集中
-“分享生活影像”的产品实现方案,让这个动人的理念第一次有了良好的可操作性
-初期较多专业摄影师的进入,在“热门”里出现大量高品质相片,形成足以打动高质量种子用户的气场

新用户有可能先将其视为高质量的相片处理工具来对待,并藉此建立天然的病毒传播模型(分享到社交网络),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认同Instagram理念与气质的用户群,培育自己的社区,摆脱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几点都有着空白的市场时机来配合,虚位以待。而在Instagram推出后,仿制品都太粗陋,东施效颦,抄得快死得快。真正强劲的对手考虑参与竞争的时候,Instagram已经建成了自己的社区壁垒,更重要的是这时一大波山寨产品死的死,残的残,被轰炸过的市场对类似概念失去了新鲜感。免费滤镜和Instagram式架构早已是标配,“分享生活影像”变成一句听到作呕的产品口号,这意味着Instagram赖以起家的入口几乎被堵上,如果没有压制性的竞争力,即便大厂进入也很难获得市场关注。

有时候,创新者的光荣就在这里。你是最新鲜,最时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个。拙劣仿制品的尸体反而垫高了Instagram的护城河。

正面回答你的几个问题。
1、Instagram用户的自我推广,我猜测主要来自社交网络,其次来自你在社区内部的互动行为——比如积极与他人互动,对方也有一定概率反过来关注你。根据我一年半前的观察(此后未曾留意),最活跃的互动来自熟人关系圈,也就是外部的社交网络圈,国内因为缺乏强大的社交网络,我们很难亲身体会到这个。

2、Instagram是一支很有个性的小团队,产品设计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立场、风格、理念的差异。重点不是什么设计好,设计坏,而是有一套完整简洁的,能自圆其说的产品逻辑,这个逻辑与当前用户情景又是吻合的。你具体问到的几个产品设计问题,都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就是个性上爱这样做,爱那样做而已。其实,风格差异导致争吵不休“怎样最合理”,以及频繁内耗对创业团队带来的损害,远比几处不够合理的产品细节更大得多。细节上的默契=效率,效率又常常≥细节收益。你去抠每一处细节究竟“为什么”,怕是与多年前群起解构《大话西游》好不相似。

3、在Instagram的成功道路上,有几个关键点是国内无法复制的,包括:
-国内缺乏强大的社交网络,无法帮助你建立低成本的病毒传播模型
-国内低质量的,尤其是文理分家的教育系统,导致设计与编程全能人才的匮乏,进而摧毁创新的萌芽。我有个自编自造的定律:『创新所需人数每增加一人,创新失败率就提高300%』。参考一年半前的文章《为什么不创新
-国内主流用户群对话题与购物的需求,远远压倒了审美方面的需求,意味着一款以生活审美为主调的产品,在国内始终是个窄众市场(原生的Pinterest与Tumblr同理)
-国外创业者往往是先有一个明确的产品愿景,然后去创业实现它;国内却反过来,先有创业冲动,然后才去“找项目”;后者的功利心太重,多缺乏贯穿产品的价值观——说虚点就是鲜明的产品气质,这玩意儿看似装逼,却是大多数产品的灵魂

到目前为止,Instagram的滤镜依然是我心目中最棒的,无人能及,和创始人的摄影师出身有关。这又构成了它品牌魅力的一部分,进而筛选用户,拱卫社区。国外摄影师大多带着艺术气质,国内的糖水片压根不能比——国内什么产品能沾点艺术上的灵气?这差距太大了。最好的产品很多是基因跨界的,并非单单“技术能力强”“产品经验赞”“运营资源多”所能实现。

不过,虽然我是Instagram团队的粉丝,也只沉迷了3个月,此后偶尔上去P一下自己的卖萌照。原因很简单,我太庸俗,对于“生活审美”的主调并不感兴趣,日子又过得极为无趣,每天两点一线没什么好拍。所以对Instagram的了解其实还停留在2011年3月——那是我最后一次仔细研究它,上述观点如存谬误,也有很大可能……

————————————————————

对知心怪蜀黍提问,请看


本文由纯银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312/1.html
分享到:
上一篇:隐私之死 下一篇:腾讯抄你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