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微博杂念·7月(下)

[来源:] 2012-08-02 10:08:00 编辑:纯银 点击:

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icada
———————
运营妹子早上骑车过来,链条断了,迟到了,按规矩得中午洗碗。她拎着一坨黑乎乎的东西(链条)走进保管科,满脸都是晦气……忽然间眉开眼笑:“哎呀纯银还没来啊,他比我晚到,该他洗碗。”众人拊掌笑道:没想到这厮还是治愈系的。

“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吵架时放出这句屁话来,既吓不到人,又恶心不到人,自己觉得义正词严,人家连刚毛都不颤动一下,还不如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呢。

偶然看到不认识的人评论我:“纯银是我所知的这个圈子里面最自信人中的首席”。这算是高级黑吗?一个闷头写博客,从不夸奖自己,不推销自己的家伙,区区2万粉,值得你们黑吗?评价“最自信”……潜台词是等着看下场对吧。我可不认为自己“最自信”,没那个实力,说是任性还差不多。对于写博客也能招来各式各样的敌意,其实满苦恼的,大概得每隔100字插一句“我轻浮无知随便说说不对您批评我”才让他们满意。

产品诸工种里,程序员可能是自尊心最强的。产品经理是最没自尊的……为了把产品弄出来,经常忍辱求全,腆着脸求完这个哄那个,硬着脖子把产品做好几乎不可能。视觉和交互设计师理论上也是自尊心很强的,但常常听到“这次的设计不能接受,重做”,折腾多了也就看淡世间荣辱。

私信收到同行提问:“工具如何转型社交?否则迟早会被用户抛弃。”答:
1、工具没有黏性本身是个伪命题,百度是搜索工具,搜狗输入法是录入工具,360是安全工具
2、社交产品很难被抛弃也是个伪命题,你看myspace与开心网
3、在竞品没有巨大差距时,放弃一个工具习惯,建立另一个新习惯,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工具的社交基因杂交又有一些前提:
1、工具本身已经很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点,社交只是顺势延伸
2、社交功能起初只是工具主干上的增值服务,并非“不社交会死星”产品经理对社交的不伦之恋
3、用户是否社交,取决于工具是否能创造良好的内容价值,或是用户之间是否以工具为媒介互相吸引,产生话题

对于“工具没有忠诚度,社交关系才是真黏性”,兄弟,在互联网上被你冷落的所谓“朋友”,疏远的所谓“社交关系”,遗弃的所谓“社交产品”难道还少吗?人是如此喜新厌旧的生物,过去10年里承载我们社交行为的那些论坛、空间、各种社区,大多数不知道死到哪里去了。反倒是不少工具的寿命更长得多。社交关系会因为喜新厌旧,或互动行为的质量和数量下降而失去黏性,社交产品也会被市场潮流所淘汰,那些说“有朋友在就不会离开”的,只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社交」本身确是个好东西,但它对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可能只是时髦易装逼罢了。

工具相比社交,最大的优势是需求点抓得准,前期容易吸引新用户。最大的不足是主要靠自身卖点去拉人,而不是社交产品常见的人拉人,对渠道依赖很大,中后期的扩张速度不及社交。但起步都走不动还奢谈什么中后期呢?当然,社交相比工具还有一些额外的好处,比如使用频度很高,比如用户账户带来的价值挖掘潜力。但我觉得,重点是你娶个老婆很合得来,至于她是否有Dcup,是否年薪50万,那并不是大多数人选老婆的必备条件。做产品亦是同理。

昨天看第三方iPhone市场,印象是:
1、[第三方市场]竞争的要点是“推广方式”与“用户定位”,内容运营次之,产品设计再次之
2、客户投放别单看量,抓准用户群特征会更重要一些,当然你冲榜我就没话说了
3、市场之间与其死磕渗透率,不如多想想用户群差异化的事儿,比如专门为女性用户做一款市场APP

入行久了,很难被任何道理,模型打动,也不是很难,是根本不可能被打动。有共鸣就拍拍巴掌,没共鸣就撇撇嘴。唯一颠扑不破的道理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八个汉字,别的,都只是外界对自己内心的迎合或叛逆罢了。大部分有道理的观点都依赖其应用情景,大部分没有道理的观点,换个应用情景或许也振振有词。大部分令人惊艳的细节,与产品成功毛关系没有,更多是设计者的个人追求,品牌溢价。脱离了应用情景去讨论观点,脱离了产品主干去品味细节,无非是激起若干场口水战罢了。蛋疼时可为之。

很早前跟某团队聊,他们说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主导,技术主导最大的优势不仅是执行力强,还包括试错的心理成本低。有想法就上,错了洗把脸再改,依旧精神抖擞。但即便是同一支团队,如果换成产品主导,改到第三次就准备劈人了,边骂设计傻逼边祈祷“一次成型”的PM从天而降。

回想起带部门的时候,技术抱怨策划不规范不沟通,我跟技术几次承诺说,如果觉得流程不合理,可以拒绝开工,要求pd先完善流程;如果觉得需求不合理,也可以拒绝开工,要求讨论,谈不下来再找我协调。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制衡,结果收效甚小……技术还是敞开接单,继续抱怨。人类是我很难理解的生物。

对一件不了解细节的事情发表评价时,人很容易代入自己的经历并预设立场,根据立场回忆来脑补各种细节,坚定地站在“我的同类”这一边。这个……脑补是不可战胜的。有人问,140个字确实没细节怎么办?答:没细节你还立场鲜明地表态?刷存在感吧。

有时候,发微博少的看不起发微博多的,不写博客的看不起写博客的,用户数多的看不起比自己用户数少的,融资多的看不起融资少的,隐忍的看不起吐槽的,正经的看不起卖萌的,爱加班的看不起不爱加班的,胸大的看不起胸小的,胸小的看不起胸大的。

对于企业员工(前员工)自称“XX人”(XX是企业名讳),我总觉得不可思议,好吧,也许是我桀骜不驯,不能感受到再造之恩。自己觉得自己是“XX人”也就算了,特烦老板一脸正气地讲:“我们XX人”……你妹才是XX人。遇上企业名称或缩写没语感的,更觉得滑稽,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XX人”这个中文讲法,在语义上是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例如中国人,四川人,对应国籍与出生成长的地方,最后成为个体存在感的一部分。而“XX”如果作为企业名讳,意味着对这家企业强烈的情感依附,强烈到它的基因流进血脉里。我倒是觉得,自己的存在感并不需要借助东家的名头——当然人各有志。

有人说,等你公司做大了,一样希望员工忠心耿耿,自称是“XX人”。承您吉言……敝司是否“做大”姑且不论,我希望同事对公司的感情是信任、欣赏、志同道合甚至满心喜欢,而不是“忠诚”。在我眼中,忠诚是一个极其昂贵的词汇,区区一家公司,担待不起。

下午微问答私信问我,有没有兴趣回答智能排序的问题?过去一看,回复4,支持12,看上去也是被编辑邀请来回答问题的。我知乎都不混当然也不混微问答……虽然有无缝连接微博的优势,但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更依赖平台认同感来刺激发言欲望,包括专业氛围、受众构成、互动质量。基本上锁定了小众范围。此平台非彼平台,新浪微博的强大不足以带动微问答在专业领域的品牌,垂直建树甚难,而大众口味的问答又涉及入口引流的难题。

回想起来,我是个基本没有团队荣誉感的人。以前参加公司培训,最怵的环节是分小队,四五个陌生人分成一队,迅速起个小队名称,写句口号,画个队标,推举队长,然后喊着激昂的口号,挥舞着纸糊的队标,在一些愚蠢游戏里为小队争胜负……争你妹,据说这就是“团队精神”的体现。每逢此刻我都全身痉挛,面部抽搐,装成一副人畜无害的弱智样,闪身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反正总有人玩得兴高采烈,争得红光满面,你们去打头阵,拿奖牌,我垫背,垫背好咩?这种快速组队竞争的培训活动,傻逼到了绝对零度。乐在其中者,大有抹上黄油爆我菊花的悲壮感。其实我很怀疑根本没有人乐在其中,只是既然菊花被捅开,也就配合着哼唧两声罢了。

——————————
火热的7月啊~
身为策划兼交互兼QA兼推广兼运营兼HR兼行政兼公关,外加小半个出纳,忙到飞起,就连微博也没精神写。以前的微博半月自选集,都是先选出6000多字来,再删减到3000字。这回一选才只得3800字而已。
在荒野里振翅飞行的蝉。


本文由纯银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
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2279/1.html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