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广告行业商业模式分析

[来源:] 2012-09-12 11:21:00 编辑: 点击:

娄峻峰 发表于 雪球
1、商业模式:广告产生的三种模式:①内容吸引消费者,形成受众群覆盖。杂志、电
娄峻峰 发表于 雪球

1、商业模式:

广告产生的三种模式:

①内容吸引消费者,形成受众群覆盖。杂志、电视等媒体属于此类典型。

②强制性覆盖,形成受众群覆盖。地铁、公交等媒体属于此类典型。

③消费者主动搜寻内容,形成受众群覆盖。网络关键字竞价搜索等属于此类典型。

广告行业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媒体大多数是以内容吸引受众,再以覆盖的人群数量、分类、城市等模式,向广告主或者广告代理公司推销其广告时段,这个广告时段的载体可以是动态视频、静态平面,可以是报纸,也可以是网络。媒体运营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一方面得去建设更多的屏幕,以覆盖更多的消费者,一方面还需要去拓展广告代理公司或寻找直接购买广告时段的广告主。这种商业模式属于典型的C2B2B,最终的销售是以B2B为导向的,即使做出更细分的人群细分等,消费者也是被动的在接受广告,由于非主动的原因导致这种模式最终的广告效果越来越差。

网络广告的兴起,如典型的关键字竞价广告,为什么得以迅速的崛起?本质上是因为其已经将消费者放在了广告的中心,由消费者来主动的搜索,然后兜售给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公司,由于其能更为精准的覆盖消费者,这样最终的广告效果明显要优于消费者单纯的被动接受。
从媒体的属性来说,其最大的功能是传播,这种传播不仅可以是广告传播,也可以做出一些其他的品牌传播等形式。从传播的功能看,关键字的竞价广告有着先天的劣势,它无法做出更多的传播行为,但可以做出更精准的营销推广,广告模式的差异与消费者的主被动性结合在一起,即使商业模式完全趋同但也完全影响了后续的发展差异。

2、周期性:
毫无疑问,作为经济发展周期必然会影响到广告运营,无论是金融危机还是经济低迷,都会让为数不少的企业降低广告投放预算,这种减少广告投放的行为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媒体。对于企业来说,广告投放虽然降低,但是一些精准的营销投放还是必不可少的,这时关键字竞价广告的效果优势就日显突出。而摆在企业面前的,就是减少一些不能带来更多广告效果的广告投放。虽然一些行业衰落降低了整体的广告投放,但一些与时俱进崛起的行业又会带来新的广告投放机会,这种随着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周期性不可避免的会让广告行业受到影响,这其中形成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被誉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从中可以看出其受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影响。

以分众传媒为例,团购行业的兴起到衰落就给分众传媒带来收入上的明显变化。在2010年初,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广告收入几乎为零;到了2011年二季度,该数字则一跃达到了分众传媒总收入的11%,其中电子商务贡献力颇大,尤当时如火如荼争相“烧钱”的团购网站,更成为分众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团购行业的整体衰落,2012年一季度,分众的团购行业的投放贡献占比明显下降,从2011年四季度的1%降至当季的0.6%。从团购行业对分众传媒造成的收入波动影响看,不管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周期,还是行业发展的周期,都会造成广告行业发展的周期性。

3、产业链:
虽然广告运营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其广告时段的销售价格,但由于需要向资源拥有方购买运营权,由此导致了其广告时段的销售价格严重受到上游的制约,没多大的议价权,并会受到竞争对手的竞争冲击。如华视传媒的地铁广告运营权需要向地铁运营公司采购,航美传媒需要向各大航空公司和机场采购,这决定了其在最终的定价和运营中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4、竞争对手比较:

从以上比较看,华视传媒与分众传媒和航美传媒分属不同的细分市场,如华视传媒主打地铁和公交,分众传媒主打楼宇、卖场、公寓、电影院线,航美传媒主打航空、机场、加油站媒体。这些不同的媒体竞争都演化到其媒体的数量,以数量带动起覆盖的人群,再以覆盖的人群数量和城市覆盖数量吸引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公司,这种人群数量的覆盖虽然能够吸引广告主,但对于其人群的细分显然达不到广告主的要求。

5、广告形式:


无论是常规的硬性广告还是软性的广告植入,都是以动态视频广告与静态广告为主的,所有的广告形式,都离不开对于受众的覆盖,这种广告覆盖的优点是覆盖人群多,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强制性的接受型广告对于最终的广告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当华视传媒、分众传媒、航美传媒在产品上极具雷同的时候,作为分众传媒的产品Q卡,主打与消费者的互动营销功能,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卖点,从传统的受众强制接受,到受众与广告的互动,可以说这个互动营销的概念能够绝对性的提高广告的效果。正是这个概念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投资者,也使分众传媒的股价一直能够持续坚挺。

6、消费者转变:
广告要想做的好,首先要明白广告做了是给谁看?是消费者?还是广告主?广告要覆盖的的受众又是谁?是让受众主动的接受广告信息,还是毫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去进行广告覆盖?传统的广告传播相对简单,无非是以企业的思维进行,或以企业的促销或广告传播为中心,只是从企业的角度去进行广告内容的传达,忽略了消费者对于广告传播的内容能否产生利益点?消费者是否会主动接受广告的信息内容?有些广告的内容美轮美奂,有些广告的内容文字优美,但消费者看到是引起兴趣进而深度关注?还是屏蔽?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形势下这种围绕企业为中心的广告显然已经达不到消费者的需求。要想将广告做的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关注,才能收到更好的广告效果。新媒体的新旧更迭造成新旧媒体处在时代转换的边缘,加上多元化的媒体爆炸背景,以及大量过剩的广告传播和消费者消费转型等综合因素,造成消费者对于不能引起其兴趣的广告形成一种自然拒绝屏蔽本能,这些多重要素集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广告主最终广告效果的无效,也就使得媒体损失了巨大的广告投放收益。

7、广告效果:
如何评判一个媒体的广告投放效果?以到达率来衡量广告效果的标准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广告主的要求。对于广告主来说,直接的销量带动是广告效果最好的诠释,这决定了广告主是否会持续进行下一次的广告投放,是否会将广告预算一直锁定媒体。但现实中的状态是:一方面媒体方不协助企业进行广告策划以帮助广告主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销售人员在销售时只能声称其能够帮助广告主提升品牌,但品牌的提升从何而来?如果连产品的销售都不能带动?又如何能够带动起品牌的发展?另一方面,广告主在进行广告投放时,由于广告策划的原因,分不清是要投放品牌型广告还是销售型广告?导致广告投放后广告效果极差,销售得不到带动也就无力进行下一次的投放。再次,消费者这群广告受众在面对众多纷繁的广告传播时,只能以广告的有趣、有意思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实现其广告的到达率,这期间大多数广告都会被受众过滤,没有从消费者来考虑广告是否会吸引消费者?对消费者有何利益?造成了最后广告效果的无效。最终,媒体运营方的客户在逐渐减少,其运营自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广告运营主体、广告主、消费者是一个循环的利益链,如果忽视了消费者这个广告的主体,一味的以覆盖的人群数量计算,不进行人群的细分,再加上对于广告策划的失误,广告运营方和广告主只能是去下一次的合作机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