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推荐如何抓住人?以豆瓣FM为例
[来源:] 2012-09-13 11:58:00 编辑:YuwenJ 点击: 次
在思考个性化的时候,我其实是在脑子
在思考个性化的时候,我其实是在脑子里有个预定的假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然我们推荐的基础从哪里来呢?
在看豆瓣的发现喜欢,但从使用感受上来说:
1、更新慢,至少我每次点进来看到的除了寥寥的更新外,其他都是旧的内容;
2、太多的软性广告,可能是我带着偏见来使用它,但真的是看到了很多关于商品的文章,无论是评测,还是横向产品对比,都有着浓浓的软文痕迹。初步怀疑是豆瓣的品牌合作方案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3、对于以上两点,其实是对比起来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这些我可能喜欢的文章是我喜欢的吗?在看了几篇之后,发现跟我的兴趣还是有些距离。
最近备受业界赞扬的个性化新闻网站“无觅”,我却怎么都不能深入的使用它。究其原因:
首先,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样推荐给我的内容。这类网站的算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使用者来说是未知的。特别是当看到几条推荐的不是很好的文章时,用户很容易对这个推荐引擎失去兴趣,以致对整个网站失去信任感。我自己都不了解我自己,你这个网站会懂嘛?
其次,个性化文章不同于音乐类,他来源于用户最主要的信息接收渠道:眼睛。用户来到这个网站,他对内容是有期待的,并且看文章是他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期待越高,失望自然会越高。而音乐类,比如douban.fm这种产品传达的音乐却是用耳朵来接收的。假使推荐的不够好,用户也不会在短期的使用过程中非常介意,因为大多数人只是把音乐当做当前时间的背景音乐,不是这个时候最主要做的事情。自然期望不会那么高,反正什么歌都是听,不听耳朵也是闲着。但是眼睛却不可以,这些内容我不愿意看,那不好意思,我要关网页了。
但是对音乐类的个性化产品,我还是非常看好并一直在使用的。这里一并记录下想法。
有一度我对音乐推荐产品的看法是这样的:
让我听到我喜欢的音乐(曾经听过)→让我发现喜欢的音乐(未曾听过)→让我认识同爱好的人。
1、首先满足我听歌的需要,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音乐偏好,并在过去的生活里肯定会有喜欢的歌,把这些歌挖掘出来,在适当的时候放给他们听,我想用户应该不会反感。
2、通过各种算法(wahtever)推荐给我可能喜欢的歌,比如具有同样的旋律,同样的风格,同一个年代,甚至是别人的歌单。想象我自己,如果能爱上新的歌曲,就像发现了新的大陆一样惊喜。这部分,应该最重要诉求了吧。
3、结交朋友。我不想非常庸俗的把这部分叫做“社交”,这些概念类的东西始终无爱。但是实质上,是想通过音乐认识一些能给你音乐新知识的人,让你更为了解音乐。
后来,我发现对于部分人来讲,听听歌就够了,哪有那么多的想法。除非是爱音乐爱到死的人,想加入音乐行业,想玩音乐,其他的普通用户基本上没有第三点诉求。我发现最终的目的其实都不是make friend,根本就不是社交,而是我通过friends获得了更多的关于音乐的知识,见解(或者是其他信息)。
想了一下之后,我把上面的路径改为:
让我听到我喜欢的音乐(曾经听过)→归类同样音乐类型的人→让他们告诉我喜欢的音乐
让我们听到更多喜欢的音乐怕是这类产品的big deal。
因为并未设计过个性化产品,以上大多从用户(基本上是我自己)的使用感受上来看待个性化,不够专业。不过,在没有很好的科技创新之前,我始终认为个性化是个信任度不高的试验品。
上一篇:消费+社交:社会化商业锋芒初露 下一篇:微博和国内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