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业者不同于优待创业者
[来源:] 2012-09-14 16:17:00 编辑: 点击: 次
原文来自 PandoDaily,虎嗅编译。
在
在
原文来自 PandoDaily,虎嗅编译。
在我看来,自从吉姆·克拉克创建了SGI公司之后,硅谷便燃起了企业文化变革的星星之火。在克拉克时代之前——风险投资草创之初——如果有人会光凭着你的创意就借给你钱,让你创办企业,那简直就是奇迹。没有银行会这么做,而且和如今的网络企业相比,那时候的公司研发产品的成本很高,分发产品的成本更高。
在没有风险投资的时代,只有那些财力雄厚,人脉资源丰富的人才有能力创办高科技公司。你觉得现在创业是一场被一群守门人操纵掌控的游戏?那么想象一个没有风险投资的创业环境吧。当然也有人能在没有风险投资的情况下成功创业,像胆识过人的埃温·玛瑞恩·考夫曼就是从在自家地下室的浴缸里研制药物起家的。但是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而且需要接近疯狂的坚韧(如果没有成功那就只是疯狂了)和超级走运。在没有风险投资的时代,如果创业失败就意味着倾家荡产。
风投曾经何其伟大
我们必须承认:那些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住在硅谷所以才成为喜欢冒险的人。当然,确实有一些人因为对科技和创业很感兴趣所以选择来到硅谷,把这里当成他们的麦加圣地。但是硅谷的创业者比例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高的真正原因是只有在这个地方创业才是一条可行的、合乎常理的职业选择。只有在这里的酒会上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是个创业者——即使你还没有创建一所企业——然后还不会被嘲笑得无地自容。你可以想怎么痛恨风险投资就怎么痛恨风险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你的痛恨和给风险投资撑腰的钱有关。
所以第一批硅谷创业者中有很多人对于风险投资的存在都心存感激——甚至有一些吃惊。但是硅谷先驱中也有人认为风险投资意味着赤裸裸的不公,吉姆·克拉克便是其中之一。在《新新事物》一书中他向作者迈克尔·刘易斯强烈抗议了创业者辛辛苦苦建立了企业却只分到最少的利润这一行业事实。
如果风险投资承担了别人都不愿承担的早期资金风险会怎么样呢?对于克拉克来说,做得起创业这样奢侈的事情已经远远不够。这是他们这些伟大的创业者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他们很快就会不再满足于现状。这些永不满足的创业者借助合适的杠杆可以推动他们自己、他们的企业还有整个商业环境的发展。
支持创业者的原则
这种观点在互联网泡沫时代愈发深入人心,因为资金变得“廉价”,这样一来为了做出最好的投资它们就要互相竞争。尽管经历了后来的股价崩盘,筹集资金变得困难了一些,合同条款也更加严格,但是风险投资依然是金库充盈。这就意味着即便风险投资变得更为审慎,在硅谷依然是钱多创意少。到了2005年前后,随着消费类网站再次兴起,这种观点在新兴企业云集的地方风头更劲,演变成凡事都要“支持创业者”的原则。如今,“支持创业者”几乎变成了虔诚的信仰。
这一点在现在的硅谷随处可见,很少会有人公开提出反对意见。在一个依靠利己利人原则运行的企业生态系统里,反对“支持创业者”无异于在营销中自寻死路。
具体来说即是:
最好的商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实质上为创业者提供了获得媒体关注和资金支持的理想渠道,就算他们一行代码都还没开始写。每一个被Y Combinator投资公司相中的创业者都会从俄罗斯投资人尤里·米尔纳和天使投资人罗恩·康韦那里拿到一份优惠众多的投资条款清单,而且是在公司没成型之前。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入Y Combinator,但是对于那些上百位得到青睐的创业者来说,创业的门槛大幅度地降低了。
投资条款。这些条款总是根据宏观经济形势而有所变动,但是总体的趋势则是种子投资变得门槛低要求少,像可转债的出现、创造“可转化权益”的新型方案、泛伟律师事务所的种子投资文件汇编还有硅谷社交网站AngelList提供的简单且免费的结账凭证。很多人都争相往自己脸上贴金,觉得实现这些是自己的功劳。在硅谷带上光环获得赞誉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投资条款上支持创业者。
得到正面的媒体关注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简单,即使在互联网泡沫时期也没有。以前你得借助主流商业媒体才能获得好评,接触到投资者、潜在的雇员当然还有用户。而纽约的那些媒体总是对刚成立的科技公司持怀疑态度,因为它们不能理解这些公司的企业文化。这就意味着和别的企业相比,这些新兴企业要想得到重视就得克服更大的障碍。博客的出现则永远改变了这一点,而且鉴于我们现在打造的就是一个博客,我们认为博客是个很好的平台。但是博客再好也是过犹不及。太多太多的技术博客认为支持企业生态环境发展就意味着要支持每一个创业者。当我们的记者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报道一条新闻,然后要求以独家的形式发表时,人们指责我们是在“反对创业”。我很抱歉,可我的工作不是给你当公关。我也得做好我自己的业务,而且媒体报道就是一场零和游戏——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一点。大肆赞美也不见得就是支持企业生态系统。
演示日狂热症。如果你既争取不到风险投资,也没能进入到孵化器,几十个技术博客也没有一个提到你,你还有其他机会。你可以参加那些不计其数的演示日。以前演示大会对于想获得关注的创业者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但是现在这样的展示机会每天都有很多。人们在每个新兴企业演示大会上发牢骚说现在来参加的企业都不怎么样,本周的Disrupt大会上人们也一直这样说。考虑到我曾帮忙筹备Disrupt大会——目前为止最好的新兴企业竞赛——我觉得这么说有点不公平。发牢骚的人当然也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在演示大会上登场的新兴企业质量有所下降是有原因的:其他亮相的机会太多了。如果把每个能进入到孵化器中的新兴企业都从演示大会上排除,光这一项就会导致大会企业质量的下降。我最初也曾打算举办PandoMonthly演示大会,赞助商和风险投资人对此也都喜闻乐见,但是那些真正有成长前景的新兴企业带给我的感觉则是它们现在已经没必要再参加演示大会了。
所有企业都可以软着陆……至少所有“在硅谷系统”中的企业都可以。正如我之前所写,在硅谷的确有一种想法是那些失败了的创业者本可以避免失败。在我写了有关人才收购的文章之后,我和一些认为失败毫无价值的读者甚至陷入了争论。这让我想到PandoMonthly一篇文章中讲过的笑话:一个彼得·泰尔的玩具木偶朝右边倾斜的太过以至于斜向了左边。同样奇怪的事情也发生在我们对失败的看法上。我们相信失败并不可耻,因为失败能带来的教训非常重要。可我们太相信这一点以至于走入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我们再也看不到失败的价值了,想让失败“无法侵入“。
支持创业者和优待创业者是有区别的
我的意思不是说以上提到的这些现象都是错误的。它们的存在有一定的道理。硅谷的经济——甚至是美国的经济在一小部分程度上——依靠的是创业者勇于去冒险。因为没法预见谁能成功,所以人们就觉得越多人去创业,创造伟大企业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这样的企业生态环境在本质上就是让优秀的企业也陷入无法持续发展的境地。
支持创业者和优待创业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我担心我们的支持有些过度了。创业本就应该是件难事。不管你能轻松获得多少投资或是得到多少免费的媒体关注,创立一所大型的企业仍然是极其、极其困难的。我的一位董事会成员说当CEO就像是站在一个满是稀泥的房间里,却只有一只桶和一个拖把。没人能把所有的泥清洗掉,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人们看的是你能否先打扫干净最重要的地方,以此来评价你。即使是那些最成功的企业每时每刻也都会冒出各种问题。你需要确保的是在那些决定你是会彻底失败还是迎来十亿美元IPO的重要事情上取得成功,
创业者真正投入到创业过程中时,没有人能给他们提供庇佑。罗恩·康韦人脉资源再丰富也不可能打电话给每个美国人让他们用你的应用软件。最有影响力的博客虽然善于造势,可他们写得都是有发展动力,有人才做支撑的项目。尽管我说过进入到Y Combinator中的企业创业路上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正如保罗·格雷厄姆几天前在博客中写到的一样,他投资组合的绝大部分价值就是两个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但是不管怎样都不可能降低Facebook的风险,把它变成一个实体企业。
所以当我们帮创业者免除了创业早期的艰辛奋斗时,实际上是对企业接下来的发展建立了错误的期望,并给那些可能并不适合创业的人提供了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这样的事情就发生过:一些根本就不应该创业的人涌入硅谷。当时是IPO的成功驱使着他们,而现在驱使人们的明显不再是IPO,而是创业变得如此容易,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降得如此之低。
支持,但不优待
和很多硅谷人士看法不同的是我不认为这是件好事。这就好比允许一个8年级的小孩子和高中生一起踢足球。你可以让他不用经过选拔和严格的训练就穿着防护垫在球场上跑动热身,然后他的父母在看台上一脸骄傲地看着他。这些都很好,但是问题是比赛真正开始的时候会怎么样呢?
当一个创业者遇到一大单生意落空的危机时,能帮助他度过危机的是他曾经克服过了的其他障碍,诸如再找一个人联合创业,获得早期资金还有为关键岗位挑选员工。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说明创业者既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又有排除万难创建企业的决心。不仅如此,其实正是这些早期的困难教会创业者如何创业。
今天早上我看着我一岁的儿子在倒腾他房间的门。他用力把门关上,然后我很吃惊的看到他在门重重阖上之前从容地把手抽走。他并不是天生就知道该这样做。上周,他也这样关门,但是没有挪开手。我担心地看着,可是并没有上前拉开他。一方面家里设施对孩子都是安全的,另一方面我不能跟在他身旁保护他一辈子不被门挤到。所以,上周他手指抽痛,哭了15分钟。但是现在我已经不用在他每次倒腾门的时候跑过去看护他了。就用了一个周,他就学会了拿开手。
我的另一个顾虑是我看到有很多人反反复复借支持创业来博得掌声。你可以把任何商业行为都说成是“对新兴企业有好处”,就像政客们打“创造工作岗位”牌一样。每天,都有投资人和其他服务商为了自身利益对他们的竞争对手肆意批评,埋怨他们的行为“不利于新兴企业”。新兴企业还成了不良商业行为的豁免牌。“可我们只是想帮助新兴企业啊。”拜托。
你们知道对新兴企业真正有益的是什么吗?那就是承认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创业。
上一篇:豆瓣的“护城河”是什么? 下一篇:帮助创业者,不要帮助创业者